“校漂族”自然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主动的而另一类则是被动的。主动的“校漂族”怀揣的考研的梦想,认为早点进社会不如多花点时间念书,求取更高的学位,也是用来应对如今高压的就业环境。其次有一类人愿意积极的做“校漂族”,完全是看中了学校这样稳定的环境和稳定的资源商机,因此不少有心思的人选择做了“校漂族”。不出社会,校园里成大事。最后就是某些值得深思的人群了,他们则是迫不得已的沦落成了可怜的“校漂族”,然而在这一类人眼中“校漂族”显然成了一种负罪之名。所以我将这类人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漂族”,这类是典型的校漂族,大多数具有普遍的特征:心理压力大、内心孤寂、对未来迷惘、经济压力大等。
但是无论是那一类“校漂族”都有着同样的躲避社会的心理状态。显然对自己走进社会不够自信勇敢,不敢于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校漂族”实际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就好比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他们在中学毕业就走进了社会,尽管说找不到什么体面的工作。但实际上起码是减轻家庭父母的付出负担,自己可以挣点钱养活自己。而我们再想想高校的开销就会很自然的明白“校漂族”在念完大学不出校门谋生的后果,高额的开销又得让父母背上几年。而是否就能考上研,是否就能更好的混社会呢?这仍然是个未知数,我想无论如何社会是需要闯荡的,空口理论永远走不出校门。所以毕业不要留守校园做“校漂族”,这只会拖垮我们的年岁,而对于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什么也得不到磨砺。那么再来看这句话:“校漂”只是一个临界状态,不能永远漂下去,选择“漂”是为了不“漂”的话,把留守校园作为一个停留的平台跳板是否可取呢?
很早一次兼职的经历让我到年岁比我小的就因为走入社会早而拥有相当丰富的处事经验,社会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际打交道。而这是与校园里同学师生关系截然不同的。所以“校漂族”其实是纵容溺爱了这么一批长不大的毕业生。而这样就相当于是一个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离开温室就很难生活,殊不知温室内生存还需要很大的代价。所以我毕业坚决不做“校漂族”。一个需要成长的人必须要经过磨砺,而早日经过这个过程才是正确的途径。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舞台,能够真正融入其中并作出一番成就才是时代的王者。我也坚信通过踏实的奋斗会获得成功的钥匙,而软弱的“校漂族”终将成为失败一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