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365人物:陈 炜
“要想战胜生活,必须战胜自己”这是我参加自考以来的座右铭。我始终以此鼓舞着自己在自考这块肥沃的土地里去耕耘,去收获。我当过农民、做过会计,还在东北的山坳里做过长达3个多月的建筑民工。之后又到一家外资企业做车间工人,经过努力成为一名生产主管,而后成为报社的聘用记者,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奠定了我在新闻事业方面的基础。我从仅有中专学历到拥有苏州大学新闻学大专学历、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本科学历一直到现在正考的南京大学广告学本科。这些都是我在自考路上一路走来的收获。
1990年,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父亲劝初中毕业的我选择连云港电大中专财会班就读,而我执意要读高中考大学。父亲说他一个人既要负担在南师大上大学的三叔和在长春上大学的大哥两人的费用,还要让我和弟弟上学,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上2年半中专毕业工作,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无奈之下,我只好选择了连云港电大中专财会班。
1992年毕业后我在县城一家冷冻厂做总账会计。一次,回母校看老师的时候,正好碰见我同学的父亲在询问老师如何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实现继续教育,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老师告诉他自考是一条很好的成才途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自考,当天下午我就跑到赣榆县教育局自学考试办公室打听自学考试的情况。在日后的工作中,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学习,需要提高,也在心中萌生了自考的念头。1993年,我花了32元报名费和书本费报名参加了当时由南京财经学院主考的会计学专业,首次参加考试的《财政学》和《会计学》顺利通过,这让我感觉到了希望。我认识到参加自学考试也照样能圆大学梦。
1994年因工作变故我不得不远赴吉林省珲春市打工,自学考试也一度中断。在短短的4个月的打工生涯里,我尝到了之前从未尝过的艰辛。9月,对于江苏来说,秋老虎还不时显威,而此时的珲春市已经迎来了冬天。下旬的时候那里就已经开始下霜了,早晨茅草上的霜结了能有一两厘米厚。就在此时我却在朝鲜、俄罗斯、中国3国接壤的一个大山坳的工地里干建筑小工。每天洗脸用的都是寒冷刺骨的河水,连喝的、做饭用的水都取自河水。工头为了省钱,买来霉大米给我们吃。我满手都是冻裂的口子。夜晚睡在工棚里暗下决心,要尽快回家选择其他工作,以后打死也不能干建筑工人。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自学,这样就可以永远告别这样的日子。
我至今还记得从珲春回家的日子——10月19日。我以回家参加自考为由从三千里外的珲春经图门江市中转登上了回家的列车。列车在飞奔,我也在思考、筹划着自考。3天3夜的旅途,我终于回到了家乡。次日我与父母、妻子到地里收花生,劳作不到2天。恰逢在开发区工作的弟弟回家帮助农忙。弟弟对我说:“二哥,最近几天开发区一家韩资企业在招工。你可以去试试”。10月24日的早上,我和弟弟一同来坐早班车来到了那家公司应聘。出乎意料,经过考试、面试我和另外2名中专生被首批录用。于是我成为了生产部的生产准备,负责流水线的材料供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我升成了车间主管。
由于当时吃住在公司,所以每天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从那时起我重新拾起中断许久的自考。经过综合考虑我选择了苏州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毫无新闻理论基础的我第一次报名就报考了《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这三门课程。报名时自考办的老师善意地提醒我改报2门课程,后来才明白老师是在担心我考不过3门。考试1个月前我开始看书、复习。毕竟好久不学习了,心思无法沉静下来,学习也学不进去。3门课程只通过了《新闻学概论》一门。虽然只考了61分,但也让我又一次感到了自考成功的喜悦。这个61分从此坚定了我自考的信心,从此下定决心,不管工作、生活多么艰辛、困难,我一定要通过自考圆了大学梦。
1998年夏的一天,在与公司门卫乔师傅聊天时我了解到乔师傅家住的地方一个多月用不上自来水后,我帮助他写了一篇《开发区山后居民用水难》的稿件投给《连云港日报》。没想到竟然在2天后的《连云港日报》社会新闻版发表了。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稿子,至今我还珍藏着这第一份“豆腐块”。很快,乔师傅家附近的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由此我发现新闻能解决社会问题,这更增加了我对新闻工作的兴趣。此后一段时间,一到双休日我就坐公交车到市区采写新闻,然后在对照《新闻学概论》上的理论知识写稿投给报社。隔三差五,社会新闻版上就会有我的文章发表。由于我的稿件都是反映社会问题,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并且我每个星期都坚持不间断地投稿,这引起了报社的注意。此后,社会新闻部经常和我约稿,同时我还应《旧书信息报》之约给他们写稿。那时,我每个月的稿费都保持在500元至600元左右。
2001年8月25日,我请了半天假去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联系外甥上学的事情。11时许去报社看经常向我约稿的社会新闻部袁昭许主任。袁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几次提出请我吃饭,算是对报社工作的支持。交流期间我向袁主任流露想到报社工作的念头,袁主任对我的想法也很感兴趣,他告诉我报社用人有着严格的程序,建议我回去写份简历送过来给领导看看,到时在决定能否到报社工作。次日下午6点多,我按时将简历送到了报社,此时其他记者已经下班回家了,袁主任依然在办公室等我。第三天晚上,袁主任打电话通知我,报社领导同意我到社会新闻部从事采访工作,那一夜我兴奋得失眠了一个晚上。因为当时报社招聘记者首先得具备本科学历才能参加招聘考试。而我只有中专学历,报社也不能破坏用人制度,只好破例聘用我,每月发给400元底薪,外加稿费,但不能享受正式职工的福利待遇。于是,我成为近10年来报社历史上破天荒般被录用的中专学历从事采访工作的记者。
9月7日我到报社报到,当天就被派到东海县横沟镇采访,2天后我采写的《罗庄村非法取土该谁管》作为社会新闻版的头条刊发。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我感觉到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民的责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2003下半年我制定了详细的自考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考完2006年1月增考的最后一门《广告学(二)》,我就可以顺利拿到专科毕业证书了。但是天意弄人,就在考试前2天晚上,妻子妹妹家3个月大的儿子患急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让我联系转院治疗。我顶着寒风来到市人民医院等候他们,熟不知孩子在镇医院治疗时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一到医院医生就下了病危通知。之后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救,孩子转危为安,而我直到次日凌晨3时我才回到家。第二天睡了一个上午也没有缓过劲来。增考的学习计划被彻底打乱了,专科毕业所用的《广告学》只考了53分,即将到手的专科毕业证书化为了泡影。为此,我的专科被推迟一年毕业。这次考试对我来说损失是巨大的,因为当时不但报了急等着毕业所用的《广告学》,还兼报了三门本科自考课程,光是报名费就是800元,加上学习丢掉的工资等损失多达好几千元,而我当时的底薪只有400元。事后,妻子总是说,要不是外甥的事情耽误了学习,专科肯定如期毕业了。耽误时间不说,还损失了那么多的钱。我却对妻子说,佛语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外甥平安无事,我推迟一年毕业又何妨!
2006年10月,终于迎来了《广告学》考试。这次我用了7天时间专门学习,考试成绩出来高达81分。12月底苏州大学的新闻学专科顺利毕业,2007年春节前我领到了苏州大学新闻学专科毕业证书,春节我把毕业证书带回老家,让父母分享成功的喜悦。母亲特意拿出1000元现金奖励我,母亲还对弟弟们说,谁进步了就奖励谁。1000元,虽然不算多,但我可以感受到父母对我的期望与鼓励。
同时,我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从此告别没有奖金、无劳保,每月只能拿着400元底薪加稿费的待遇。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专科学历,达到了报社的要求,顺利转正。
苏州大学新闻学专科毕业后,我的新闻理论更加充实了。新闻业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采访、写作如鱼得水。自2004年以来,新闻与摄影作品在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新闻评选中屡屡获奖,我的新闻从业生涯迎来了收获期。
2004年8月我的摄影作品《港城雷锋车有了洋车手》在连云港市举办的“敦煌杯”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月后,该作品在连云港市第十届摄影艺术展览比赛中获得优秀奖。2005年5月31日,该作品在连云港市首届职工风采艺术节暨第二届“五一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2004年度采写的《灌南中考惊曝舞弊事件》荣获(2004)全国群工好作品二等奖,这是我到报社工作3年多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此后,好新闻奖项一个接着一个的来。2005年采写的《180余名小学生乘坐渡船让家长心悬》在第二十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2005年度)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6年3月,由于我长期从事消防工作报道,被连云港市防火委员会评为全市消防工作先进个人。同年采写的《业主被迫搬进了出租屋》在(2006年度)中国地市报群工优秀作品评选中被评为来信类二等奖。就这样,我连续4年获得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项,在连云港日报近百名记者中也是很罕见的。
2008年连续获得的3个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更让我感到了自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2007年我采写的《一封太原客人的来信》先是在今年的江苏省好新闻(2007年度)评选中获得一等奖;4月,该作品又获得了2007年度连云港新闻奖提名奖;7月该作品参加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中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读者来信类一等奖。
最让我自豪的是,在2007年连云港日报的月度好新闻竞赛中,我获得了12个一等奖,位居个人排名第一,平均一月一个一等奖。我也因此成为工资晋级的6人之一。
2006年1月的考试败北之后,我进行了反思。考试失败的关键是自己没有把心静下来,学习的时候还兼顾其他事情,从而影响了考试。
此后的本科段考试我进行了一番调整,考试计划也紧扣年度考试计划。不能浪费任何一次考试机会,争取用1年的时间考完13门课程。到2007年4月我一次性通过了11门课程考试,其中有较难的《文学概论》、《新闻摄影》、《传播学》三门课程。如果我2007年10月按照计划考完了《新闻事业管理》和《外国新闻事业史》2门课程,就可以申请本科毕业了。然而,失败又一次和我开起了玩笑。《新闻事业管理》顺利通过,而《外国新闻事业史》由于知识点多、难度大,我只考了50分。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是,同时考的广告学专业的《广播电视广告》竟然考了83分。为了如期毕业,我只好报名参加了2008年1月13日的增考。
2008年元旦过后,36岁的我又一次开始集中精力进行《外国新闻事业史》的学习与复习。意想不到的是,正在学习进入关键的时候,空调坏掉了无法修复。三九严寒,坐在家里看书,冷的滋味可以想象。为了保证学习,顺利通过增考,我跑到苏宁电器花500多元新买了台电热油汀取暖。三九严寒,油汀也解决不了保暖问题,只好一边开着油汀,一边用毛毯裹住双膝和腿部,坐在书桌前学习。《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内容量大、面广,知识点涉及的国家多、历史久,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常常看到深夜也理解不了,记不住知识点。可不幸的事情,在考试前两天再次发生了,1月10日傍晚时分,父亲从乡下老家打来电话告知,客居山东菏泽的65岁大姑突发脑溢血去世,1月11日在同乡的老家三庙村举行丧礼,让我回去参加吊唁。我知道,姑母去世,作为侄儿有很多仪式是必须参加的。我稍微犹豫了一下,告诉父亲我明天一早回去参加姑母的丧礼。晚上和妻子说起此事,立马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妻子说不是不让你参加姑母的丧礼,关键是急需《外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毕业,专科的教训还不够吗?经过再三考虑,我在晚上打电话告诉父亲,因为考试我不能回去了,父亲在电话里不高兴地说:“你自己决定吧”。随后挂断了电话。因为考试,我没有参加姑母的丧礼,每每想起此事,总感到愧对我的姑母。毕竟,作为侄儿没能为姑母尽孝,实属人生憾事。让我欣慰的是,《外国新闻事业史》61分顺利通过,12月份如期办理了毕业申请与论文答辩手续。不幸的事情在正月初七再次来到,我85岁的祖母辞世,而这段时间正是论文初稿写作时间,接到报丧电话的次日一早我们兄弟3人全家在第一时间赶回老家,料理祖母的丧事,我们与祖母有着深厚的感情,祖母的辞世让我的悲痛了好久,无心撰写毕业论文,直到去南京与导师见面前的2天我才把论文初稿寄出。庆幸的是,我4月份的论文答辩一次顺利通过,6月底顺利地办了本科毕业手续。
8月20日,是我自考历程中第二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从新浦区教育局自考办老师手中领到了期盼已久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手捧着崭新的毕业证,我心潮澎湃,回想自考的历程,心中有莫名的激动。我的同事也时常私下问我,你在最短的时间学完了本科,是什么力量在驱使你前进?我说:“有信心就会有奇迹,还有很多人的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知识是我的人生加油站,三者兼备,何愁自考不成!”回首走过的自考历程,我对自考充满了感激之情。是自考给了我进取的机会,是自考圆了我的大学梦。自考犹如我的人生加油站,在我人生进取的道路上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和保障!感谢自考,铭记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