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国外名校课程视频真能给中国教育带来多大冲击,包括所谓的教育观念转变。其实早在近10年前,我国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时,就已经有了公开课程的教育理念。到2010年,我国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这还不包括各地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
这是多么庞大的课程资源。如果按照当初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这些课程都应该上网,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但从目前情况看,已经上网的课程,大多只有教育网和校园网用户,经注册后才能收看;而且,这些上网的课程,维护、更新很不及时,有些现在能点击的视频,还是几年前的版本,内容显然过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品课程根本就没有上网,在网上或能找到相关介绍页面,却难寻视频踪影,据说,这是因为有的老师担心资源 “被共享”。
近年来,精品课程在高校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其对课程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突出,反而带来新的问题,其一,精品课程成为本科、高职教育教学的 “重要成果”,一些学校把本就不多的教育资源,重点投向少数课程,以打造精品课程,这造成其他课程质量的下降;其二,精品课程的申报,受到严重的教育行政化影响,与学术课题申报类似,一些多年未上本科生课的校级领导、知名教授,成为申报精品课程的 “负责人”,以提高申报命中率,这样的精品课程,引导大家关注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怎样真正认真上好课;其三,与其他课程一样,不少精品课程并没有多少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还是十分有限,这与国外名校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有天壤之别。
网络课堂受欢迎的程度,不过是现实大学课堂情形的写照。在我国985高校、 211院校中,有调查显示,就是公认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能保证一直有70%的学生出勤率,就已经很不错了。更普遍的情形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少教师让学生来上课的法宝,只有堂堂课点名。在一门课要求考勤与考试成绩挂钩,影响学位证书的情况下,尚且这么不受待见,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不点名、不考试,怎么可能吸引学生?
从根本上说,我国大学教育,必须先做好基本的工作,这就是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引导教师投入精力,关注基本的本科教育,给予教师教育自主权,而不是让大学办学围着论文、经费、专利、成果等办学政绩转。只有重视了现实中的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上网免费公开,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