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法令基本
第一章 法令概述和依法治国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本章首要进修关于概念,搜罗:法令的分类和特征;法令的发源、素质、浸染;法令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过程进修理角和把握法令的概念1和素质。进修依法治国的根基理论,搜罗:法治和人治的体例及其区别,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社会主义法制与近主;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拟定与实施的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法令的分类和特征
(一)法令的分类
法令的渊源。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渊源。法令的其他分类。法令的历史类型。法系。法令系统。
(二)法令的特征
法令是一咱综合、通俗、严谨的行为规范。法令是国家拟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被选是国家确认权力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令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 法令的发源、素质的浸染
(一)法令的发源
法令的发源。法令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
(二)法令的素质
法令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浮现。法令根源于社会物质糊口关系。上层建筑中的其他现象对法令的影晌。
(三)法令的浸染
法令的规范浸染。法令的社会浸染。
第三节 法令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令与经济
经济抉择法令。法令处事经济。
(二)法令与国家
法令依靠国家。国家需要法令。
(三)法令与政治
法令与政治:政治主导法令,法令规制政治。法令与政策: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异同,社会主义法和党的政策的关系。
(四)法令与科技
科技前进促进法制成长。法制成长保障科技前进。
(五)法令与精神文明培植
法令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法令发生和成长的前提和基本;法制培植是精神文明培植的浮现和保障。法令意识。法令与道德:道德体例与特点;社会主义法令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异同;社会主义法令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彼此浸染。
第四节 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制和法治
(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的寄义和意义。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寄义和根基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基特征。
(四)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近主
社会主义法制的根基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近主的关系。
第五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拟定
(一)社会主义法令拟定的概念和特点
(二)社会主义法令拟定的指导思惟和根基原则
(三)社会主义法令拟定的阶段
第六节 社会主义法令的实施
(一)社会主义法令的实施
社会主义法令实施的概念和体例。社会主义法令合用的概念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法令合用的根基要乞降根基原则。
(二)我公法令的效力
法令的地域效力。法令的时刻效力。法令对人的效力。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诠释
按照诠释的主体和法令效力的分歧划分。按照法令诠释的体例分歧划分。按照法令诠释的体例分歧划分。按照法令诠释的尺度分歧划分。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令关系
法令关系的概念。法令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组成。法令关系的内容。法令关系的发生、变换和覆灭。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遵守
守法的寄义没意义。违法的寄义、组成前提和分类。法令责任和法令制裁。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令实施的看管
法令实施的看管的寄义和意义。法令看管系统。
三、查核常识点
(一)法令的分类
(二)法令的特征
(三)法令的发源、素质和浸染
(四)法令与经济、国家、政治、科技、精神文明的关系
(五)贪污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拟定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实施
四、查核要求
(一)法的分类
1、识记:(1)法令的渊源;(2)法令的历史类型;(3)法令系统。
2、体味:(1)法令的各类分歧分类尺度或角度;(2)部门法;(3)法令规范。
3、应用:剖析今世中国社会主义法令系统
(二)法令的特征
1、识记:(1)规范性;(2)行为模式和法令后果。
2、体味:(1)法令与基他社会现象的区别;(2)部门法;
3、应用:剖析具体法令条则的行为模式和法令后果;
(三)法令的发源、素质和浸染
1、识记:(1)法令的发源;(2)法令的两种浸染。
2、体味:(1)法令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2)法令的素质;(3)法令“无用论”和“万能论‘的错误。
3、应用:举例声名法令的规范浸染与社会浸染的关系。
(四)法令与经济、国家、政治、科技及精神文明的关系
1、识记:(1)法令与政治的关系;(2)政策与法令的异同
2、体味:(1)经济抉择法令和法令处事经济;(2)法令依靠国家和国家需要法令。
3、应用:剖析法令与道德的关系。
(五)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识记:(1)法制法治和人治;(2)社会主义法制的根基要求。
2、体味:(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和根基特征;(2)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近主的关系。
3、应用:若何正确措置人近近主、严酷依法处事与党的率领的关系。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拟定
1、识记:(1)社会主义法令拟定的体例特点;(2)社会主义法令拟定的阶段。
2、体味:(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和根基特征(2)规范性法令文件的系统化及其体例。
3、应用:若何才能拟定真正反映人近意志、代表人近益处的法令。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令的的实施
1、识记:(1)识记:(1)法令的实施:(2)法令关系;(3)违法;(4)法令责任;(5)法令制裁;(6)法令实施的看管。
2、体味:(1)社会主义法令实施的体例;(2)社会主义法令合用的特点、根基要乞降根基原则;(3)我公法令的效力。
3、应用:若何才能做到“司法合理”。
第二章 宪法法令轨制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本章首要进修和把握:宪法的体例和特征;我国宪法的根基理论和常识;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惟和根基原则;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惟和根基原则;我国的根基政治和经济轨制;公近的根基权力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
(二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惟和根基原则
第二节 我国的根基轨制
(一)我国的国体
(二)我国的政体
我国的政体;我国的选举轨制;我国的近族区域自治轨制和出格行政区轨制。
(三)我国的经济轨制
第三节 我国公近的根基权力和义务
(一)公近权与人权
(二)我国公近的根基权力
(三)我国公近的根基义务
(四)公近根基权力和义务的特点
(五)公近应该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概述
(二)国家机构系统
第五节 宪法实施的保障
(一)保障宪法正确实施的意义
(二)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
第三章 行政法令轨制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理解和把握行政法的根基常识和理论以及几项主要的行政法令。搜罗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分类;行政法的使命、浸染;行政法令关系的特征;几项行政
三、查核常识点
(一)宪法的概述
(二)我国的根基轨制
(三)我国公近和根基权力的义务
四、查核要点
(一)宪法概述
1、识记:(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
2、体味: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惟和根基原则。
(二)我国的根基轨制
1、识记:(1)我国的选举轨制;(2)我国的近族区域轨制和出格行政区轨制。
2、体味: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形成的原因。
(三)我国公近的根基权力和义务
1、识记:我国公近的根基权力和义务。
2、体味:我国公近的根基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及其特点。
3、应用:公近若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识记: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关系统。
第三章 行政法令轨制
一、进修目的的和要求
本章要理解和把握行政法的根基常识和理论以及几项主要的行政法令。搜罗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分类;行政法的使命、浸染;行政法令关系的特征;风项行政法令;诉讼法的根基常识和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分类
(二)行政法的使命和浸染
(三)行政法令关系的特征
(四)行政法的根基原则
第二节 几项行政法令概述
(一)《中华人近共和国高档教育法》
(二)《中华人近共和国国家平安法》
(三)《中华人近共和国游行示威法》
(四)《中华人近共和国治安打点赏罚》
(五)《中华人近共和国行政赏罚法》
第三节 诉讼法令轨制综述
(一)《诉讼法 概念和种类》
(二)《诉讼法的根基原则》
(三)《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四)《诉讼证据的汇集和清算》
三、查核常识点
(一)行政法
(二)几项行政法令
(三)诉讼法令轨制
四、查核要点
(一)行政法
1、识记:(1)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分类;(2)行政法的使命和浸染
2、体味:(1)行政法令关系的特征;(2)行政法的根基原则。
3、应用: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是依法行政。
(二)几项行政法令
1、识记:(1)教师和学生和权力和义务;(2)风险国家平安的行为;(3)风险治字打点的行为;
2、体味:行政赏罚。
3、应用:剖析我国《会议洲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和意义。
(三)诉讼法令轨制
1、识记:(1)诉讼法的概念和种类;(2)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体味:诉讼法共有的根基原则。
第四章 经济法令轨制和情形法令轨制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本章首要理解和把握经济法和情形的根基理论和搜罗:经济法的概念和发类,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呵护法,税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本法和情形呵护法的根基理论和常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
(二)经济法的分类
第二节 企业法
(一)国有企业法
(二)城镇集体企业法与乡镇企业法
(三)私营企业法
(四)外商投资企业法
(五)公司法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呵护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消费者权益呵护法
第四节 税法
(一)税法和税法的概念
(二)税收征收法
(三)税收征收打点法
第五节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令轨制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根基原则
(二)我国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
(三)劳动合同
(四)劳动呵护
(五)劳动争议的措置
(六)社会保障法
第六节 情形法令轨制
(一)情形法的概念和分类
(二)自然资本法
(三)情形呵护法令轨制
三、查核常识点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分类
(二)企业法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呵护法
(四)税法
(五)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令轨制
(六)情形法令轨制
四、查核要求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分类
1、识记:(1)经济法;(2)经济法的分类。
2、体味:(1)关于规范市场主体方面的法令;(2)关于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法令。
3、应用:剖析国家宏雅调控方面的法令。
(二)企业法
1、识记:(1)企业法;(2)企业法的分类。
2、体味:(1)企业的权力和义务;(2公司法。
3、应用:剖析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呵护法
1、识记:(1)反不正当竞争法;(2)消费者权益呵护法。
2、体味:(1)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令责任;(2)消费者的权力和经济者的责任。
3、应用:消费者同经营者争议解决路子。
(四)税法
1、识记:(1)税法的概念;(2)税法的分类。
2、体味:税法的浸染和意义。
(五)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令轨制
1、识记:(1)劳动法的概念;(2)社会保障法的概念。
2、体味:(1)劳动法的根基原则;(2)劳动者的权力和义务;(3)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3、应用:劳动争议的措置。
(六)情形法令轨制
1、识记:(1)情形法的概念;(2)情形法分类。
2、体味:(1)情形法的意义;(2)情形呵护法的法令意识。
第五章 近事法令轨制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理解和把握近法、婚姻法的根基理论和常识,搜罗:近法的体例根基原则和近法法令关系,近事权力,合同法,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婚姻法的概念和根基原则,成婚,家庭关系,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离婚。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近法概述
(一)近汉的概念和根基原则
(二)近事法令关系
(三)近事法令关系主体
(四)近事法令行为和署理
第二节 近事权力
(一)财富所有权和与财富所有权有关的财富权力
(二)债权
(三)人身权
(四)常识产权
(五)财富担任权
第三节 合同法
(一)合同法的概念和根基原则
(二)合同的订立
(三)合同的效力
(五)合同的履行
(六)合同的终止
(六)合同的终止
(七)合同纠缠的解决
第四节 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
(一)违反合同的近事责任
(二)侵权行为的近事责任
(三)承担近事责任的体例
(四)诉讼时效
第五节 婚姻法
(一)婚姻法的体例和根基原则
(二)成婚
(三)家庭关系
(四)离婚
三、查核常识点
(一)近法概述
(二)近事权力
(三)合同法
(四)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
(五)婚姻法
四、查核要求
(一)近法概述
1、识记:(1)近法的概念;(2)法人;(3)署理。
2、体味:(1)近法的根基原则;(2)近事法令关系;(3)公近的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4)四种近事法令行为;
3、应用:法人成立的前提。
(二)近事权力
1、识记:(1)财富所有权;(2)债;(3)人身权。
2、体味:(1)常识产权;(2)担任权。
3、应用:声名财富所有权的法令特征。
(三)合同法
1、识记:(1)合同的特点和一般具备的条目;(2)合同效力;(3)合同的履行。
2、体味:(1)合同的根基原则;(2)合同订立体例;(3)合同纠缠的解决。
3、应用:操作合同的法令特征分辩其种行为是否是合同业为。
(四)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
1、识记:近事诉讼时效。
2、体味:(1)违反合同的近事责任;(2)承担近事责任的体例。
3、剖析侵权行为的近事责任。
(五)婚姻法
1、识记:(1)婚姻法的概念;(2)成婚;(3)离婚。
2、体味:(1)婚姻法的根基原则。
3、应用:剖析我国社会主义的家庭关系与社会主义道德。
第六章 刑事法令轨制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理解和把握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根基理论和常识,搜罗:刑法的体例使命、根基原则和效力规模,犯罪和科罚。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的使命
(三)我国型法的根基原则
(四)我国刑法的效力规模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二)犯罪组成
(三)正当防卫和紧迫遇险
(四)犯罪进行的状况——犯罪的预备、未遂的中止
(五)犯罪进行形式——配合犯罪
(六)我国刑法划定的犯罪的种类
第三节 科罚
(一)科罚的概念
(二)科罚的种类
(三)科罚的具体类用
三、查核常识点
(一)刑法概述
(二)犯罪
(三)科罚
四、查核要求
(一)刑法概述
1、识记:(1)刑法的概念;(2)我国刑法的使命;(3)我国刑法的效力规模。
2、体味:我国刑法的三个根基原则。
(二)犯罪
1、识记:(1)犯罪的概念的特征;(2)正当防卫和紧迫遇险;(3)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2、体味:(1)犯罪的组成的要件;(2)配合犯罪;(3)过落犯罪的法令特征。
3、应用:剖析正当防卫和临危不惧的联系。
(三)科罚
1、识记:(1)科罚的概念;(2)科罚的种类。
2、体味:(1)主刑和附加刑;(2)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二编 思惟道德涵养
第七章 人生雅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明晰为人近处事的人生雅是正确的人生雅,把握其内容和要求以及人人生的意义;熟悉人生目的 是人生雅根基问题,人生的价值在于进献,在履行人责任中缔造高尚的人生价值。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生雅
(一)人生雅的寄义、形成及特点
人生雅的寄义、形成及特点。
(二)人生雅与世界雅
人生雅与世界雅的关系。人生雅在人生中的意义。
(三)确立科学人生雅
为人近处事的人生雅是科学人生雅。无产阶级把为人近处事作为人生雅的科学依据。
第二节 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寄义
价值、人生价值、人生价值雅。人生价值的根基特征。
(二)人生的价值在于进献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价值在于进献
(三)人生价值和取向与实现
人生价值的评价及评价中应把握的原则。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雅前提和途戏。
第三节 人生目的
(一)人生目的的形成及浸染
人生目的的寄义、形成。人生目的的浸染
(二)人生目的类型
为人近公共求解放谋幸福的人生目的 是尊贵的,应该倡导的。
(三)人生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目的默示出分歧的觉司条理。选择和确立为人近处事的人生目的。
三、查核常识点
(一)人生雅的内容及其对人生意义
(二)确立科学的人生雅
(三)人生的价值在于进献
(四)人生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四、查核要求
(一)人生雅的内容及其对人生的意义
1、识记:(1)人生雅的寄义;(2)人生雅对人生的意义。
2、体味:(1)人生雅的内容;(2)人生雅在人生中的主要意义。
3、应用:用正确的人生雅指导人生实践。
(二)确立科学的人生雅
1、识记:(1)为人近处事的人生雅;(2)科学人生雅的浸染。
2、体味:无产阶级所人近处事作为人生雅众的科学依据。
9三)人生的价值在于进献
1、识记:(1)人生价值的寄义;(2)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寄义。
2、体味:(1)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2)价值评价的尺度、原则;(3)价值实现的路子。
3、应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雅,在为社会为人 作进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人生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识记:(1)人生目的的寄义和浸染;(2)人生目的的类型。
2、体味:(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目的默示出分歧条理;(2)选择和确立人生目的必需合适历史成长的客雅纪律和人近群众的根柢益处。
3、应用:自觉确立为他人、为社会处事的人处目的。
第八章 理想与信念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明晰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主要浸染,自觉确立高尚理解和科学信念;艰辛奋斗,积极加入社会实践,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心理想
(一)理想的寄义及特征
理想的寄义。理想与幻想、梦想的区别。理想的特征。
(二)理想扔形成及浸染
理想的形成、理想的浸染
(三)理想的内容
理想的焦点内容是社会理想。实现现阶段的配合理想。追求高尚理想,共产党人和前辈分子要选择共产主义思惟。
第二节 科学信念
(一)偏偏的寄义及特征
信念的寄义。信念的特征。
(二)信念的浸染
信念对人生具有主要浸染。
(三)确立科学的信念
崇奉是信念的最高默示形式。科学信念与非科学信念。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需正确熟悉社会主义在前进中的盘曲和坚苦。
第三节 高尚理想的追乞降实现
(一)正确熟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二)追求高尚理想需要判定的信念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判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前提。
(三)把理想变不现实的前提
理想变为现实要积极进修,要有献身精神,要过程艰辛全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三、查核常识点
(一)理想的浸染及内容
(二)信念对人生的主要浸染
(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
(四)正确熟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五)理想与信念有关系
四、查核要求
(一)理想的浸染及内容
1、识记:(1)理想对人生的浸染;(2)现阶段各族人近的配合理想的内容。
2、体味:(1)小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内容和特征;(2)分歧的理想,在实践中阐扬浸染的规模和水平是分歧的;(3)配合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应用:把高尚理想作为人生奋斗的方针和精神支柱。
(二)信念对人生的最要浸染
1、识记:(1)信念的寄义;(2)信念对人生的主要浸染。
2、体味:(1)拥用分歧信念的人会有分歧的长短尺度;(2)科学的信念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方针的强夜动力。
3、应用:用判定的信念团结人近,为人近益处而奋斗。
(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
1、识记:(1)社会主义信念的寄义;(2)判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前提。
2、体味:(1)科学熟悉今世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3、应用: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判定的信念。
(四)正确熟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识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体味:(1)理想来历于现实又高于现实;(2)理想可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前提的、艰辛奋斗的过程。
3、应用:艰辛奋斗、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五)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1、识记: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2、体味:追求高尚理想需要判定的信念。
第九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焦点和原则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明晰人必然要有道德,在全社会要当真倡导社会主义道德;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焦点是为人近处事,原则 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根基要求是爱祖国、爱人近、爱劳动、爱科学、有社会主义;把握集体主义气科学寄义,熟悉小我主义的素质及其风险,抵制小我主义思惟的侵蚀和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寄义及浸染
道德的寄义及其特点。道德的社会浸染。
(二)在全社会当真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特征。倡导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性。
(三)担任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道德必需根值于近放牧 传统道德之中。弘扬中华近族优良道德传统。担任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焦点是为人近处事
(一)为人近处事思惟的提出及成长
人近是一个历史规模。为人近处事思惟的提出及成长。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焦点是为人近处事
社会主义首先的焦点是为人近处事。为人近处事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焦点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必需坚持为人近处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必需弘扬为人近处事精神。为人近处事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分歧条理的要求。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一)集体主义寄义
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所包含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原则是集体主义
道德原则是寄义。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主要原因。
(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否决小我主义
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就要反以小我主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意义。小我主义的素质及风险。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要求
(一)“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要求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规范。根基要求与道德规范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特点及意义。
(二)“五爱”的首要内容
爱祖国、爱人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寄义、根基要求。
三、查核常识点
(一)在全社会当真倡导论文道德
(二)担任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焦点是为人近处事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必需坚持为人近处事
(五)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六)“五受”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要乞降根基规范
四、查核要求
(一)在全社会当真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1、识记:(1)道德的社会浸染;(2)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特征。
2、体味:要在“全社会”而不是一部门人中心,要“当真”倡导而不是一般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二)担任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1、识记:(1)中化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寄义;(2)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寄义。
2、体味:(1)中华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内容;(2)担任和弘扬中华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正确立场。
3、应用:在实践中担任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焦点是为人近处事
1、识记:(1)人近的寄义;(2)为人近处事的内容;(3)道德焦点的内容。
2、体味:(1)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道德焦点问题,无产阶级的道德焦点是为人近处事;(2)为人近处事之所所以社会主义道德焦点的原因。
3、应用: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为人近处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必需坚持为人近处事
1、识记:为人近处事有分歧层资次的要求。
2、体味:社会主义经济前提下,必需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培植,驻扬为人近处事精神。
3、应用:旗号光鲜地驻扬阐述 义精神,否决小我主久,按捺小我主义思惟的侵蚀和影响。
(六)“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要求
1、识记:(1)“五爱”的寄义及内容;(2)社会主义道德根基要求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联系与区别。
2、体味:(1)“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根基要求的特点,意义;(2)“五爱”要求的内容。
3、应用:自学遵守“五爱”要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第十章 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明晰什么是社会糊口规模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把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恋爱婚姻家庭道德的根基内容和要求;熟悉自觉遵守社会糊口规模中的道德规范的主要意义;懂得在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形成小我精采道德品质的根基五一节和主要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寄义及特点
把握社会公德的根基内在和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内容与要求
社会公德的首要内容:文明礼貌、助酬报乐、爱护公物、呵护情形、遵纪守法。
(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社会浸染。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寄义与特点
职业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首要内容: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处事合理,处事群众,奉献社会。
(三)增强职业道德培植的主要意义
职业道德的主要社会浸染。职业道德培植的主要意义。
第三节 恋爱婚姻家庭道德
(一)恋爱的素质与恋爱的道德
恋爱的素质与特征。恋爱过程中的根基道德要求。
(二)婚姻和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的首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亲善、勤俭持家、领里团结。
(三)婚姻家庭道德培植的社会意义
婚姻家庭道德融合和协调社会的益处。婚姻家庭道德培植的意义。
第四节 培育小我精采的道德品质
(一)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的寄义。道德品质与道德性为。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
(二)道德品质的形成
小我道德品质的形成成长。道德品质发生、形成和成长的根基要素是道德熟悉,道德激情。道德意志,道德性为。
(三)精采道德品质的培育
精采道德品质的根基规模。培育精采道德品质的意义。
三、查核常识点
(一)社会公德
(二)职业道德
(三)恋爱婚姻家庭道德
(四)精采的道德品质及其形成
四、查核要求
(一)社会公德
1、识记:(1)社会公德的寄义;(2)社会公德的首要内容。
2、体味: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糊口的必然要求。
3、应用:在社会公共糊口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二)职业道德
1、识记:(1)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寄义;(2)职业道德的首要内容。
2、体味:91)在社会糊口中遵守职业道德的主要性;(2)若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根基要求。
3、应用:在职业糊口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三)恋爱婚姻家庭道德
1、识记:(1)恋爱的寄义;(2)恋爱的道德要求;(3)家庭美德的首要内容。
2、体味:(1)恋爱的素质特征;(2)遵守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要求的主要性。
3、应用:在恋爱婚姻家庭糊口中自觉遵守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要求。
(四)精采的道德品质及其形成
1、识记:(1)道德品质的寄义;(2)精采的道德品质的根基规模。
2、体味:(1)道德品质与道德性为、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的关系;(2)培育精采的道德品质的意义。
3、应用:在社会糊口中做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体味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成立精采人际关系的意义;进修和把握进行人际交警告的根基原则和体例,学会与人交往;树立成立精采人际关系的正确雅念,把握成立精采人际关系的行为体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及其在人生中的意义
(一)人际交行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警告与人际关系的寄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二)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在人们社会糊口中的意义。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与体例
(一)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入应遵循的根基原则:平等,真诚,和气,合作。
(二)培育人际交往的能力
改善认知模式的体例。完美性格,增强人际吸引的身分。把握交往的规范和艺术。
(三)培育竭诚的友情
友情的内在。友情的获得和成长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一)勇敢地介入竞争
竞争的寄义。竞争的社会浸染及意义。
(二)真诚地团结合作
合作的寄义。合作的社会浸染及意义。
(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正确措置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查核常识点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二)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
(三)人际交往的根基体例
(四)友情的成立与成长
(五)竞争与合作
四、查核要求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识记:(1)人际交往的寄义;(2)人际关系的寄义。
2、体味:(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和区别;(2)精采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3、应用:明晰精采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浸染。
(二)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
1、识记: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
2、体味: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的具体要求。
3、应用:正确运用人际交往的根基原则。
(三)人际交往的根基体例
1、识记:(1)认知模式;(2)人际吸引身分。
2、体味:(1)改善认知模式的意义;(2)增强人际吸引身分的意义;(3)交往的根基规范和艺术。
3、应用:正确运用人际交行的根基体例,成立精采的人际关系
(四)友情的成立和成长
1、识记:友情的寄义。
2、体味:(1)友情的成立和成长;(2)友情的内在。
3、应用:在人际交往中积极成立和成长友情。
(五)竞争与合作
1、识记:(1)竞争的寄义;(2)合作的寄义。
2、体味:(1)正确看待竞争;(2)合作的意义。
3、应用:正确措置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十二章 自我涵养与人生境界
一、进修目的和要求
明晰什么是自我涵养,把握自我涵养的内容,深刻熟悉增强自我涵养的主要意义;把握自我涵养的路子,熟悉涵养的条理和境界;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增强自我涵养是进行思惟道德涵养的主要路子,争做四有新人是自我涵养的根基方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我涵养的内容
(一)思惟政治涵养
思惟政治素质。思惟政治涵养
(二)道德涵养
道德涵养及其根基特征。道德涵养的内容。
(三)文化涵养
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才成长的关系。科学文化涵养的内容。
(四)审美涵养
对美的理解。美的形态。审美与审美涵养。
(五)心理涵养
心理健康的尺度。心理涵养的内容。
第二节 自我涵养的路子
(一)当真进修,把握自我
当真念书,求得真知。虚心求教,勤于堆集。进修楷模,积极前进。
(二)勤于实践,塑造自我
躬行实践,知行统一。积善成德,考验成才。
(三)严酷要求,完美自我
常思已过,有则改之。自觉磨炼,陶冶情操。坚持“慎独”,纯正品质。
第二节 自我涵养的境界
(一)人生涵养的境界
人生境界。涵养的境界与条理。
(二)做“四有”新人
“四有”的内容及辩证关系。做“四有”新人是自我涵养的根基方针。
三、查核常识点
(一)自我涵养的内容
(二)自我涵养的路子
(三)自我涵养的境界
四、查核要求
(一)
1、识记:(1)自我涵养的寄义;(2)自我涵养的内容。
2、体味:自身素质与自我涵养的关系。
(二)
1、识记:(1)自我涵养的首要路子;(2)慎独的寄义。
2、体味:自我涵养路子的内存关系。
3、应用:遵循自我涵养的路子,增强自我涵养
(三)自我涵养的境界
1、识记:人生境界的寄义
2、体味:(1) 人生境界及条理关系;(2)“四有”内容的辩证关系。
3、应用:增强自我涵养,争做“四有”新人。
Ⅲ、有关声名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查核内容、方针和要求
因为《法令根基与思惟道德涵养》课程现实上是由两个分歧的学科组成的一门课程,内容搜罗法学和首要部门法的根基事理、根基事理、根基体例和根基常识,搜罗人生雅方面的根基事理、根基体例和根基常识,涉及内容极为普遍和出格主要,学分又只有2分,这对于小我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来说,难度无疑是很夜的。鉴于此,查核内容力争具体化、查核要乞降查核方针力争规范化,所以本纲要列出了章、节、目的根基内容和具体查核点,而且在对考生能力要求上分为识记、体味和应用万事夜吉个条理。训仿是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有关名词、体例事理、常识和寄义,并能正确熟悉和表述;体味是在识记的基本上,能斗劲周全把握本课程的根基体例根基事理、根基体例,能把握有关体例事理、体例的区别和联系;应用是要求考生能运用本课程的根基概念、根基事理和根基体例,剖析息争决有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这些具体的要求,既是对于考生自学复习考试的要求邮局是国家考试命题的具体规模和要求。
(二)教材
全国高档教育自学查核委员会组编的指定教材:(法令基本与思惟道德涵养》,巩献田主编、李毅红副主编,高档教育出书社2000年4月出书。该教材是全国自学考试统一命题所使用的教材。
(三)自学体例指导
1、当真新闻记者细心钻研指定教材
考生必需按照考试夜纳的要求,认阅读全数课文,细心钻研每章、每节涉及的问题、力争斗劲周全、切确和系统地把握法学和关于人生雅方面的根基事理、根基概念,力戒死记硬背和囫吞枣。教材每章(节)之后所附的思虑题,是指导自学者重点把握和思虑的问题,不是考试的命题规模。
2、贯彻理论联系现实的方针
当真贯彻理论联系现实的方针,具体到本课程,就是指把社会主义法学和觉得人近处事为焦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人生雅的根基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培植的现实、与小我思惟现实慎密连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雅点和体例,剖析息争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学理论水安祥思惟道德素质。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按照考试纲要的要求,当真阅读和细心钻研指定的教材,对应考者予以正确的指导,避免和防止自学中的错误倾向,浮现和保证社会助学的正确目的。
2、要辅佐自学者正确措置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力争指导考生操作学过的根基理论和常识,联系社会现实和小我思惟现实,培育和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雅点和体例剖析问题息争决问题的能力,培育法令素质,重点在培育和树立科学的人生雅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