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重庆工商大学勤工助学报刊亭举行的招聘会上,面对1000多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曾任报刊亭第八任主管的李向伟说出这一串数字时,非常骄傲。据悉,该校正在筹建大学生实践经营公司,届时,勤工助学报刊亭将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公司。
八年挣得百万资产
去年营业额200万
重庆工商大学资困助学办公室主任焦国强介绍,书报亭的诞生源于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2003年,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同学,到批发市场购进小商品后到寝室推销,却因违反校规被制止。随后学生处调查时发现,还有不少这样的贫困生在为生活费发愁。该校在多方讨论研究下,决定投入1.5万元和一个6平方米的店面,成立一个由贫困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勤工俭学书报亭。
从2003年至今,书报亭不断壮大,由最初的1个店面,发展到现在的5个,从刚开始的专卖报刊,到现在经营报刊、书籍、食品、文具等上千种商品的超市。
报刊亭第八任主管李向伟介绍,目前报刊亭的总资产已达到100万元。2010年,5个报刊亭的总营业额达200多万元,创造利润40多万元。
“利润的80%都用于发薪。”李向伟说,报刊亭营业员实行小时制,根据工作时间长短,1小时从6元到7元不等,干得好的一个月可以拿到800元,而店长、会计、出纳等管理人员实行月薪制,最高可拿1200元。
多数应聘者较贫困
乐于助人机会更大
优厚的待遇让报刊亭的每一次招聘都特别火爆。在昨日的招聘会现场,预计有1600名学生填写了简历。
来自机械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的陆景凤是安徽人,父母都是农民,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上高中,她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是父母借来的。陆景凤说,来应聘就是冲着报刊亭的“高工资”来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庭减轻负担。”
像陆景凤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昨日的招聘会现场占大多数。报刊亭现任的第九任主管刘杨介绍,报刊亭现有员工中80%以上都是家庭贫困生。
为了尽量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招聘第一关时,刘杨会特别询问应聘者的家庭情况。“乐于助人的学生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刘杨说,紧张、自卑、内向和羞涩都没有关系,招聘面试第一关最看重的是态度,“报刊亭的工作很辛苦,如果态度不端正,肯定吃不下这苦。”
应聘成功有三部曲
要背熟商品价格表
刘杨说,现场面试后会有300人过关,但这仅仅是第一关,最终只有大概45人可以留下。这300人将进行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在这一周内,应聘者需要将报刊亭内1000多种商品的价格、型号等信息烂熟于心。
刘杨说,比如一支笔芯,应聘者不仅要记住价格、颜色、型号,还得记住该笔芯是否有香味。此外,应聘者还得熟悉店内环境,如店内有几个电源插座,分别对应哪一个冰柜等等。一周后,将对应聘者进行笔试,其中只有约一半能够过关。
随后,过关的应聘者就可以到店里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刘杨说,为考验应聘者的应急能力和业务能力,他们会请同学去报刊亭故意为难应聘实习者,甚至会故意断电,看看他们如何进行应急处理,“这之后约有45人可以通过,正式成为报刊亭的工作人员。”
“今年我们学校还将成立大学生实践经营公司,报刊亭将成为其中一个分公司。”学校资困助学办公室主任焦国强透露,公司的经营范围除了报刊亭外,还涉及广告、设计、金融投资等方面,每个分公司的经理都由学生担任。
记者 罗静 摄影报道
湖北自考网 (www.52zkw.com)特别推荐自考方面新闻,希望和更多自考生一起分享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