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溪和小潘,同龄、同学校、同专业的三个人,为什么在毕业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在财富数量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三人聚会的第二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难道是智商差异,或者是情商差别?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单纯以运气的好与不好来解释,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大学时的往事,又开始浮现在眼前。
小溪、小潘和我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因为学习成绩相近、性情相投,再加上专业相同,又住同一间宿舍,进入大学后不久,就成了比较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一起喝酒畅谈人生与梦想。
虽然友情一直在加深,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还是产生了差异。小溪在我们三人中间最为活跃,他有着外向的性格、充沛的热情,似乎很能适应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大二开始,他就加入了学生会,并且很快成为学生会的骨干成员。他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在学生会里很受同学喜爱,不久就顺利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同时,小溪的学习也抓得非常紧,几乎年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甚至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还被学校几次减免学费。只是,对学校之外的社会商业活动,小溪始终持谨慎态度。他觉得,学生就是应该以学业为重,要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该“取之有道”,奖学金和学校的其他奖励,才是学生应该争取的,至于社会上赤裸裸的商业活动,容易影响学业,使大学生活“变味”,不可为之。
小潘却展现出与小溪截然相反的态度与行事风格。虽然二人大学入学的时候,成绩相近,但几个学期下来,小潘的学习成绩逐渐与小溪拉开了距离。对于无趣的课程,小潘只是做到不挂科就行,对很多社会上的活动反而表现出充分的兴趣。
有一次,小潘要我和小溪去帮他做一件事情,来进行他的商业试验。在小潘的安排下,我们三个人每星期六、星期天的午餐、晚餐时间,分别把守在学校三个食堂的门口,带上一些小潘收集来的电影、软件和游戏光盘,向同学们提供光盘“以二换一”的服务。上大学的时候,电脑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但还没有宽带校园网。同学们装软件、看电影、打游戏都要去电脑城买光盘,而这些光盘一般只有短暂的使用期,比如一部电影看完了一般不会看第二遍,一款游戏打通关了以后也很少会再玩一遍。同时软件推陈出新的速度也很快,旧光盘的使用价值也会很快丢失。用两张早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光盘,换取一张自己需要的光盘,大家当然愿意。小潘最开始提供的二三十张光盘,在两个星期之后,很快就变成了四五百张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