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资本创始人与CEO包凡
深受启发
小时候包凡就受过金融启蒙。他的爷爷解放前在浙江银行当高管,给他讲过很多以前银行家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股市风云等。好奇之余,那些银行大亨的传奇,那种对黄金年代美好的回忆也深深地感染了他。
自复旦大学、挪威管理学院毕业后,1993年包凡加入了摩根士丹利。他更感受到了华尔街对美国的作用,金融“一发千钧”的影响力。他获得启发最大的是传记《华尔街之子摩根》(摩根士丹利员工培训时每人都有一本)。该书审视美国经济崛起中银行家所扮演的角色,再现了“镀金时代”的文化和政治斗争以及社会冲突。包凡觉得,中国现在资本市场方兴未艾,跟那时候有很多类似;老摩根的名言“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也让他记忆犹新。
憧憬未来
刚做华兴资本时,包凡走了点弯路。他第一年做不良资产,英国安石就是那时候认识的,但那不是强项。2005年,他与国内证券业先行者海问咨询合作过,但因为道不同而作罢。他还试图成立一个由几位企业家组成的天使俱乐部,将“天使投资”模式化,也未果。后来华兴资本就定了“投行+投资”,即做交易顾问同时也是小规模参股者的模式。
这种模式很靠谱。多年来投行的趋势是大而全,风水轮流转,近些年华尔街冒出了一批新的小而美的投资公司,而且自己都上市了。摩根士丹利前并购银行家罗伯特·格林希尔创办的Greenhill,200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达16亿美元。老牌投行Lazard的营收主要来自并购和金融服务,上市后结束了158年的家族历史。从Lazard分出来的Evercore也上市了,其私营证券和风险资本的资产总值已超过12亿美元。
对于没兴趣也没能力再去做一个摩根或高盛的包凡来说,上市的Greenhill就是他的效仿目标。但目前而言,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这种投行是不是有存在的价值?业内有人觉得他们搅局,把市场炒得更热;二、未来他们朝哪个方向发展?同时做中介和投资总会有问题,不太容易说清楚这背后的协同效应。
包凡相信,当众多基金涌入时,最能体现中介机构的价值,否则当当们就不会选择他了。他更相信,现在只是拿外资小试身手,哪一天内资如银行、保险、社保基金等也开放投资的话,他也可以做同样的事,那将“打通任督两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