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你们过得好吗?
统筹/许琛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许琛何伟杰 钟传芳 姚颢 赫子仪 陈慰 实习生 张君宇
中秋,老百姓心头最温馨的一天,团圆是它恒久不变的主题。团圆不仅是家庭成员欢聚,也是人生历程得到“圆满”的提升。
因为羊城晚报的报道,一些人的人生轨迹改变了,展开了一幅新的人生图卷。一年过去了,他们过得怎么样?回访的结果,给了记者极大的惊喜和欣慰:患白血病的女孩一年内做了6次化疗,学习成绩仍名列前茅;脑瘫患者的生意越做越大,并荣获全球只有一人能获得的特别奖项……
尽管回访中也有“不圆满”的信息:被毒父用开水严重烫伤的小女孩,中秋节未能盼到妈妈前来陪伴;失去妻子和孩子的80后仍无法忘怀过去……但是,他们仍有“圆满”的期盼,小女孩得到了不断接力的爱心帮助,那一位不幸的80后誓言“未来十年要痛快过”……
衷心希望无论是否曾经成为媒体新闻人物的人们,现在和将来都生活在美好的场景中。
妈妈没来看望小秋蓉 秋蓉最盼望的是能快点上学 本报有关小秋蓉不幸遭遇的连续报道,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捐款已经超过200万元,彻底解决了小秋蓉的治疗费用问题。中秋之夜,记者再次来到红会医院探望小秋蓉。今晚的小秋蓉脸色比以往都要红润,看到记者前来探访,她笑着挥了挥小手。中秋节后,她将接受第三次植皮手术。
爱心接力继续 中秋佳节本应人月两团圆,但这晚只有奶奶陪伴小秋蓉。一碗用瘦肉熬成的米粥,一碗红萝卜玉米猪骨汤,是小秋蓉的中秋晚餐,但她没有胃口,肉粥吃了小半碗,汤喝了三四勺,就不愿再吃了。
这两天,热心市民纷纷送来纸灯笼。“不能回家过中秋,这里也应装饰一下。”灯笼不能拿进病房,奶奶就把灯笼都粘在病房外的窗户上,“秋蓉没怎么玩过灯笼,今晚让她看看,也开心一下”。
在医院的走廊里,记者也在焦急地等待,妈妈徐连开会来么?自上次匆匆一瞥后,徐连开已经近半个月没来看小秋蓉。记者拨通小秋蓉的舅舅徐振明的电话,他明确表示,徐连开中秋节不会来广州。
幸好,小秋蓉并不寂寞,爱心接力仍在继续。在过道里,堆满了好心人送来的月饼、营养品、玩具小熊等。
收到姑姑的中秋礼物,小秋蓉很高兴 蔡弘摄
月饼是她的至爱 中秋节是小秋蓉最渴望过的节日之一。往年中秋,奶奶一大早就起床准备晚餐,从早上忙到下午。“她总是爱凑热闹。”奶奶邓四妹笑着回忆说。姑姑林天云说,小秋蓉特别喜欢吃鸡肉,由于平时不是经常能吃得到,每到中秋佳节,她都会大块大块地夹鸡肉吃。
吃完饭,奶奶会拉着小秋蓉到屋外去看月亮、讲故事。小秋蓉总是坐不住,没一会就跑出去,跟村里的小孩穿街过巷,玩捉迷藏。“城里的孩子过中秋喜欢玩灯笼,但我们那边不是经常能看见灯笼,秋蓉没怎么玩过灯笼。”
月饼是小秋蓉的至爱。“这孩子很喜欢吃月饼,只要是月饼都喜欢。”奶奶说,“每年中秋节过后,她还吵着要吃,但月饼吃多了会上火,所以我每天只切一小块,等她放学回来吃。”
想像表姐那样去上学 往年中秋,奶奶都会向月光祈祷家和万事兴。尽管今年远在广州,奶奶表示还是想去拜拜菩萨,还个心愿,“有人告诉我,离医院不远的地方有个海幢寺,我打算去那里拜拜菩萨,希望能保佑秋蓉早日康复,也希望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能好人有好报。”
姑姑林天云说:“秋蓉想爷爷了,前几天嚷着想见爷爷,我开了手机免提让她听听爷爷说话,说不了几句,这孩子就哭了。”小秋蓉现在最想快点上学,前些时候秋蓉的表姐上学了,打电话跟秋蓉说,她又哭了。林天云问秋蓉:“你是不是想像表姐那样去上学?”秋蓉使劲地点头。
黄氏兄弟兴奋地展示身份证 钟传芳 摄
不要月饼,要50元 刚拿到身份证的黄氏兄弟生活仍较艰辛
中秋之夜,增城的黄氏兄弟仍要工作。对他们而言,中秋是一个奢侈的节日。老板问“要月饼还是要50元”,黄灿辉选择了50元,因为50元“足够在餐桌上添置一盒手撕鸡”。
去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城的黄灿辉、黄灿松兄弟二十多年未获入户的新闻在羊城晚报上率先曝光(详见2010年10月18日a5版)。时隔将近一年,记者在增城客运站再次见到了黄氏兄弟。28岁的黄灿辉还穿着与记者初次见面时那件灰白相间的衬衣,他带着记者来到一家西餐厅。24岁的黄灿松说话时有点口吃,他端正地坐着。
在两次DNA鉴定失败后,黄灿松通过搜集邻居、亲戚的供词证明,终于在羊城晚报报道半年后,和黄灿辉拿到了身份证。哥哥搂着身份证安睡了,弟弟特意买来一个钱包,将套着薄膜的身份证放了进去。
拿到身份证后,黄灿辉在一家音响店谋到一个职位:跟车送货员。黄灿松仍然在小姨的店里打下手。儿子收入高了,父亲黄应棠的恶性胃病治疗有了盼头。“一颗药丸要好几百元,爸爸说服用之后,病好多了。”黄灿辉说。
中秋节当天,黄氏兄弟没有意识到要休假。黄灿辉在仓库待了一整天,傍晚到市场买菜,将手撕鸡等几盒熟食带回家。夜幕降临后,黄家等来了黄灿辉的女友小研。饭后,黄灿辉将纸灯笼挂在摩托车的把手上,载着小研外出。
黄灿辉和小研的恋情踏入第四个年头,黄灿辉希望有一天能存够钱,和小研结婚生子,“起码要三餐无忧,还有套房子呀”。不过,“我也成了月光族”,黄灿辉说,他现在的月工资约两千元,很难存下钱。黄灿松则还在等待初恋,“听说要口才好才能沟女(找女朋友)”。
晚上11时,黄家的灯火熄灭,因为第二天,黄氏兄弟要起早工作。
父母只能看着相片与孩子们“团圆” 蔡弘摄
五胞胎的父母祖父母 21年来头回中秋团圆 12日下午3时许,记者接上刚下班的张中堂,来到兴隆社区的出租屋。
走进约80平方米的空间,郑小妮和家公家婆刚午休完毕。仅有的几件家具,两张折叠床,简陋的摆设,完全没有屋外那样浓浓的节日气氛。记者带来了几款广式腊味,还有几个纸灯笼,郑小妮惊喜不已。
孩子的爷爷告诉记者,这是一家人21年来第一次团圆过中秋。“在家乡,每年到这个时候,要下地收玉米。孩子们长大后,出去打工,还真没有像今天这样人齐、过节的呢!”
除了记者带来的肉菜,孩子奶奶买的最贵的菜,是2.8元一斤的芹菜。奶奶专门为记者做了一碗河南的稀饭,“你们广东人爱喝汤,我们没汤,这就是汤了。”这种用面粉稀释煮成的“汤”,这一家老少喝得很香。
桌上有四个甜味白面大包,记者笑问,这是代表四个小宝宝吗?虽然,一家四口看起来笑得乐乐呵呵,但笑容里仍透露出许多牵挂四个娃娃还在医院的温箱里躺着呢。
晚报促成索赔 残疾人有问题喜欢找他 去年8月10日,街坊老何的妻子谭姨在金沙洲公交站不慎跌落沙井,住了一个多月医院。今年中秋夜,老何领着妻子女儿来到老母亲家里,一同欢度佳节。
老何感慨地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很感谢羊城晚报当时对我们的关注。你们的报道很及时,促成了索赔顺利完成。”
老何告诉记者,市残联很关心残疾人,为谭姨配备了残疾车。自从妻子出事后,老何更加关心残疾人的权益问题。老何现在有了很多残疾人朋友,大家有问题都喜欢找他。
事业蒸蒸日上 脑瘫90后创业获大奖 10多年前,突如其来的高烧,让一岁多的董坪鑫患上了脑瘫。他没有低头,而是不断地与命运抗争,自食其力。去年4月,董坪鑫通过QQ向羊城晚报报料,讲述了自己身有残疾,在校靠开网店自主创业的感人故事。今年中秋,记者回访得知,一年多来,董坪鑫的事业蒸蒸日上。
去年11月,董坪鑫参加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的创业大赛,获得优秀商业计划书奖。今年2月,他荣获“丹尼尔·特雷纳纪念奖”。该奖项是NFTE(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设置的特别奖项,颁发给身体健康受影响却成功创业的人,全球只有一人能获此殊荣。董坪鑫在全球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
董坪鑫还收获了甜美的爱情,他与一名漂亮的女护士相恋了。
长满一头秀发 白血病女孩坚强学习 2010年3月,广州三中高一学生曾雪莹突然发病入院,经检查是白血病,她的母亲下岗多年,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经本报报道后,雪莹的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爱心人士共为其捐款120万元。今年中秋节,本报回访雪莹,了解她一年多来的生活。
2011年,雪莹搬了新家,因为房东忌讳她的病,于是全家人离开了那里。新家在三中附近,尽管小,但充满温馨。
“我恢复得很不错,虽然做耗费体能的事,还是有点辛苦,但已经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现在已经长了满满一头的秀发,很漂亮,”雪莹的话饱含了坚强与乐观。
雪莹完成了6次化疗,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我的成绩还算不错,但前面依旧有很多成绩好的同学。中秋节期间,我还要去学校学习日语。我喜欢语言,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践行妻子心愿 未来十年要痛快过 一年前,小邓面临着保妻还是保子的选择时,向羊城晚报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与热线编辑历时一个多月的交流,牵出了这对80后小夫妻一波三折的生活经历。
无奈天不从人愿,对妻子坚持守护到最后,仍未能留住至爱。最后,妻子和孩子先后离他而去。
小邓试着删除一切跟妻子、孩子有关的记忆,却始终不舍得扔掉结婚照、妻子的Q号和戒指。小邓说,很想她时,至少能翻看她的照片,祈求能有一刻的“相聚”。
今年中秋,记者拨通了小邓的电话,得知他正努力工作,践行着QQ上最新的签名“未来十年要痛快过”,这里面包含着妻子对他的心愿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