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又回到了广西南宁,到机场接我的是表妹和她的同学小华。小华三十出头,人长得文文静静关于义乌20多年来飞速发展的原因,一直是各大媒体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谁都不会否认,义乌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但是当年第一批出来经商的义乌农民,他们对义乌过去20多年来发展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他们?对于他们的后来者,今天的新生代义乌商人,他们的使命是什么?笔者对研究义乌经济的专家齐东做了专访。
齐东,浙江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浙江办事处主任,是国内批发市场研究领域的专家,2000年以来长期入驻义乌,专门从事义乌市场发展研究。
齐东对义乌第一代小商品经营户的评价很高:“他们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和现代经济的基石,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职业商人的跨越,在义乌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很重要的一页,他们也是义乌区域商业文化的一笔重要财富。”
齐东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经营户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在任何时期都要跟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和知识结构,学习生活和工作技能,与时俱进,永远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上。
开创义乌现代商业的先河
笔者:义乌人素有“鸡毛换糖”的传统,有人说,义乌商人自古有之。
齐东:义乌人从事“鸡毛换糖”,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农民用自家生产的红糖去换鸡毛,这种以货易货的经济形式,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货郎担”从事“鸡毛换糖”,是为了养家糊口,不是为了增值,他们依然是传统农民,而不是职业商人。
笔者:农民是怎么向第一代职业商人转型的?
齐东:在改革开放之初,义乌农民的生活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到户;做一些副业,如“鸡毛换糖”和卖豆腐。
一些“货郎担”发现,用小百货去换鸡毛,不如直接销售小百货,因为后者直接拿到的是钱,而且回报更加丰厚。这时候,卖的东西变成了工业品,交换方式变成了钱物交换,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赢利。经济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商业链条。这种情况下,小商品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农民变成了职业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