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18000多个岗位10月14日正式公布,不少考生却一片哀鸣。“18000个岗位啊,一个都不能报,今年岗位要求算是史上最严了吧!”记者查阅职位表也发现,今年的岗位要求确实相当细致、严格,“苦差事”也相当多,这也让众多考生“知难而退”。(扬子晚报)
所谓的“史上最严”,体现在对报考人员资格的限制上。像过去那样仅凭学历报考的职位越来越少,均都加强了对专业或基层工作经历的限制。同时,今年公考条件艰苦的岗位要多于往年,连中央机关岗位也有不少标明需常年出差、深入一线调研等要求。笔者认为国考岗位的细化、“苦差事”的增多体现了公务员考试的进步与发展。
基层经验,向“三门”考生说不。“学历”不再是唯一的敲门砖,“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让许多把公务员当作重要择业目标的应届毕业生望洋兴叹。这项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衙门的“三门”干部的产生,也能让年轻人做出更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选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经过基层历练,实际的行政能力也必能大大提高,从而解决了新考录公务员难以适应而基层人员又缺乏上升空间的矛盾。让大学生能够下得去也能上得来,促进人才有序向基层流动,从而推动基层事业发展。
艰苦岗位,向“享乐”考生说不。不少岗位备注中的“需常年出差”“经常夜班”“国家级贫困县”等字眼不得不让考生慎重考虑。有些岗位甚至明确提出“需服从二次分配”,这表明二次分配极可能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地区。报考过程也是一个“考德”过程,让真正有吃苦精神的人参与考试,让“嫌贫爱富”追求名利者“走开”。少些这样的人混入公务员队伍,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而言是一种“大幸”,体现了公务员招考理念的进步。
专业限制,向“考碗”一族说不。可以看出,本次国考对专业要求细之又细,很多岗位都不是简单要求两年工作经验,还必须要求在相关岗位从事两年经历。在社会分工日益细致今天,公务员岗位理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往那种仅凭笔试、面试的招考方式,很难找到契合的人才,因而在招录的第一环节加入具体的专业要求,使光会动笔的“考碗”一族不再灵光,有利于公务员岗位选拔最合适的人才,促进人才结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