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剖析及材料补遗
「试卷分数比例」
文学成长各历史阶段: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2:2:2:4
精读篇目与泛读篇目7:3
主雅性试题与客雅性试题6:4
分歧能力条理: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2:3:3:2
分歧难易度:易、较易、较难、难2:3:3:2
以上分值许可上下浮动3℅
「选择题」
分单选和多选,常从以下方面命题:
1.作品方面:写作地址、作品反映的人和事、关头句和主要句的诠释剖析、作品夜旨、题材、体裁、手法、修辞、用事、成语、名句。
2.作家方面:作家所处时代、作家地位、作家的专集。
现对部门问题作一类归的示例:
体裁、题材类归示例
1.咏史诗: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陶渊明《咏荆轲》、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等。
2.怀古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
3.咏物诗:曹植《吁嗟篇》杜牧《早雁》骆宾王《在狱咏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咏怀诗:阮籍《咏怀》,杜甫《咏怀五百字》、李商隐《安靖城楼》(述怀之作)等。
5.五言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等。
6.七言诗: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鲍照《拟咏怀》(其一)等。
7.乐府旧题: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杨炯《从军行》(五律)、沈佺期《独不见》(七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七古)、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出塞》、高适《燕歌行》、李贺《雁门太守行》等。
8.乐府古题:李白《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杨炯《从军行》等。
9.自创乐府体诗:曹植《白马篇》、王粲《七哀诗》、杜甫《丽人行》、孟郊《游子吟》、白居易《轻肥》《琵琶行》等。
10.七言歌行体: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馈送出师西征》、卢照邻《长安古意》元稹《连昌宫词》等。
11.作品为“代言体”的是:曹丕《燕歌行》(抽丰萧瑟天色凉)、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等。
12.五古:王维《渭川田家》、杜甫《望岳》《咏怀五百字》、白居易《轻肥》等。
13.七古: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韩愈《山石》等。
14.五律: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孟浩然《过故人庄》、宋之问《度夜庚岭》、王维《终南山》《雅猎》、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15.七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散文化七律)、刘
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无题》《锦瑟》等。
16.五绝:孟浩然《宿建德江》、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江雪》等。
17.七绝: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杜牧《泊秦淮》等。
18.叙事诗:《诗经。氓》、《陌上桑》《平陵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篇均为汉乐府)、《木兰诗》、《琵琶行》、《长恨歌》、《连昌宫词》等。
19.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20.田园诗:陶渊明《喝酒》、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鹿柴》《终南山》《山居秋暝》等。
21.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李颀《古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馈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州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22.抒情小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回去来兮辞》、江淹《别赋》等。
23.以“书”名篇的文章中,手札体的是:《报任少卿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陈伯之书》
24.以“书”名篇的骈文:吴均《与宋元思书》、丘迟《与陈伯之书》
25.奏疏:《谏逐客书》、《论贵粟疏》、《出师表》、《陈情表》
26.骈文:孔稚珪《北山移文》、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全国文》、庾信《哀江南赋》、江淹《别赋》等。
27.山水纪行:《三峡》、《与宋元思书》、《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纪行》等。
28.作品属于恋爱、婚姻、家庭题材的有:《氓》《正人于役》《将仲子》、《蒹葭》
29.作品反映阶级抽剥的有:《硕鼠》、《伐檀》
30.作品以李隆基、杨玉环为题材的有:白居易《长恨歌》、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
31.作品涉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有:《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李商隐《马嵬》
32.诗篇中默示思妇之情的有:《正人于役》、《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新婚别》
33.下列诗篇具有托物寄意特色:骆宾王《在狱咏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杜牧《早雁》
修辞手法、体例类归示例
1.下列诗句中组成比兴的有:(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氓》);(2)“鸱枭鸣衡轭”“虎豹当路衢” “苍蝇间口角”(曹植《赠白马王彪》);(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牢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浮云蔽白日”“胡马依冬风”“越鸟朝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5)“孔雀东南飞,五里一盘桓”(《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2.下列诗句组成对比的有:(1)“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伉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鸟飞返家乡,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2)“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时兴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等。
3.作品采用重叠章句形式的有:《正人于役》《将仲子》《硕鼠》《蒹葭》等。
4.作品采用对话体例的有:(齐桓晋文之事章》《侍坐》《邵公谏厉王弭谤》《烛之武退秦师》等。
5.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1)拟人化:“秋桂遣风,春萝罢月”(孔稚珪《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以扫迹”、“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 (2)谐音双关:“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三更歌》)、“垂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其中“垂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除谐音外,还用顶真和例如修辞手法;(3)例如、夸张、重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例如:“防近之口甚于防川”、“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水也”选自《邵公谏厉王弭谤》;(5)例如:《荀子。劝学》用来声名进修立场的例如: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例如:“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牝牡”出自《木兰诗》;(7)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画音乐旋律的例如诗句:①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②夜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③嘈嗜切切错杂弹,夜珠小珠落玉盘。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凸起刀枪鸣。
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例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例如“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及;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例如“不及”与“不为”的分歧;用“缘木求鱼”例如以武力为手段去称霸。
成语类归示例
1.“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氓》。
2.“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出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3.“鱼与熊掌不成得兼”“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4.“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出自荀于《劝学篇》。
5.“前倨后卑”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6.“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作壁上雅”“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沭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7.“茕茕自力”“孑然一身”“日薄西山”“人命危浅”出自李密《陈情表》。
8.“撮要钩玄”“含英咀华”“同工异曲”“细夜不捐”“俱收并蓄”“贪多务得”“爬罗剔抉”“佶屈聱牙”“动辄得咎”“投闲置散”“业精于勤”出自韩愈《进学解》。
9.“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10.“夜而无当”出自庄子《逍遥游》。
11.“妄自肤浅”“作奸犯科”“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
12.“一介骚人”“萍水重逢”“桑榆非晚”“贵宾满座”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散文类归示例
1.先秦史传散文:《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左传。秦晋城濮之战》《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2.先秦诸子散文:《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鱼我所欲也章》《非攻》《逍遥游》《劝学》《难一》
3.糊口在战国时代的先秦思惟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4.先秦诸子散文中夜量采用寓言故事采说理的有:《庄子》《韩非子》。
5.《庄子。逍遥游》寓言:“鲲鹏转变”“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之药”“列子御风而行”“宋人资章甫”。
6.《韩非子。难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矛盾”一词由此而来)
7.先秦诸子:(1)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学派:主张顺立自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庄子。
8.史传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属于春秋时代的有:晋文公、子玉、烛之武。作品中人物属于战国时代的有:苏秦、冯谖、孟尝君。城濮之战中属于晋国的人物有:先轸、子犯、胥臣。
9.先秦诸子散文中能环绕一个中心睁开阐述,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标帜着先秦诸子散文成熟的作品:《荀子》《韩非子》。
作家类归示例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玚.
3.元嘉三巨匠:谢灵运、鲍照、颜延之。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翰、李颀。
6.晚唐词人有:温庭筠、韦庄。
7.南唐词人有:李璟、冯延巳、李煜。
名言名句(填补)
1.“何以解忧,惟有狂药”-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莫愁前路无良知,全国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夙兴夜寐,摩有朝矣”-《诗经。氓》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7.“生成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8.“黯然断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王勃《膝王阁序》。作者自勉
10.“穷年忧黎元,感喟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l.“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吴均《与宋元思书》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3.“国内存良知,海角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1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为孟浩然所写,那时孟浩然是自武昌至扬州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7.“水池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18.“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肤浅,引喻落义,以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2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1.“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夜栀子肥”-韩愈《山石》
22.“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孔稚珪《北山移文》
2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何以解忧,惟有狂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25.“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7.“旧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雅沧海》
2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雅猎》
29.“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简答题及阐述题」
考试常从主题(即夜旨、意旨、激情内容、思惟激情)、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艺术默示、结构特色、写作特点、论证或驳论特点)、人物性格(即人物形象、事务-人物、性格特征)及剖析名句的寄义等角度命题。是以要长于多角度审题,要长于剖析和明晰题型所揭示的概念和内容。
1.《氓》以对比手法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分歧的立场,二是两小我物自己思惟行为的前后转变。(2)过程前后对比、彼此映衬,显出两小我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剖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成婚为界,剖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纯挚、无邪、热情而略带虚弱改变为成熟、理智、沉着而刚毅刚烈。(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吐露了他忠诚是假,子虚是真的素质。
3.剖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连系的特点:(1)第一段写苦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排场,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布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奋不顾身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苦战之后的静静与先前苦战的排场形成强烈对比,动静连系。(2)第二段礼赞为国牺牲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歌咏相连系。
4.剖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连系的特点,即若何过程亡命过程的叙写表达深挚的思惟激情:(1)在论说自己亡命过程的同时,不竭抒发对故都的忖量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默示为:分开郢都几回回忆,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忖量,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闷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亡、苍生亡命、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若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绘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尔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剖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描绘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沙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成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盘算不足。鸿门宴上因为寡断少谋,等闲放走了对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心里矛盾与疾苦的描绘。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夜方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排场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分歧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剖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空气的浸染:(1)“霸王别姬”充实默示了项羽面临落败的复杂神色。过程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疾苦,对天时晦气的愤激不服,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揭示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繁重的心里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衬着了作品的悲剧空气。
8.剖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活跃,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布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近族的庄严和国家的益处,不忘鸟使之命,既默示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迷惑,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安闲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事业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夜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舍身殉难,处事得体,不落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近族庄严,悦耳至深。
9.剖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恳能干,忠于恋爱,不及忍受无理强逼,对工作有清醒的熟悉,有招架性;(2)仲卿招架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熟悉远不如兰芝。
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盘曲的表达体例。(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活跃,含蓄深挚。「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声名」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浸染:(1)萧瑟凄凉的秋景陪衬凄清寂寞的空气,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哀痛。
12.剖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默示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恐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苦楚孤傲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此外悲哀。
13.剖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连系。(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连任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首:玄黄犹能进;结尾:扪心长慨气;第五章开首:慨气将何为。以此类推,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若何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时兴沉下僚”的人世不服现象形成光鲜的对照,揭露了门阀轨制下庸才豆剖高位,时兴屈居属下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制者鸣不服。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浸染若何的思惟激情:(1)朴素、安好、安祥,布满糊口吻息。(2)热爱田园,田园糊口落拓,与宦海的丑恶、纷扰成为光鲜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喝酒》(结庐在人境)开首“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心里超脱。远离争名夺利的情形,居处自然感应脱离尘俗了。
17.剖析陶渊明《回去来兮辞》叙事、抒情、写景连系的艺术特点:(1)序为叙事,声名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但连系叙事与写景。(2)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抵家情形,吐露自己落拓欣喜之情。然后写春天多量量的山水万物,怡然自得。最后是直抒胸臆。
18.陶渊明《咏荆轲》若何默示荆轲形象:(1)荆轲酬报燕丹知遇之恩,为良知者死,一种精神境界。(2)易水饯别,感动悲壮,义无反顾,英雄豪宕。(3)入秦谋杀终于落败,诗人歌咏其人其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9.陶渊明《桃花源记》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意义:(1)没有战乱。没有官府和抽剥。人人劳动、人给家足。(2)这是对那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仍、钱粮摇役繁重、糊口艰辛的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泛博农人对理想社会的神驰。
20.剖析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物描写的艺术下场:以景衬情。以“绮”喻晚霞,以“练”喻春江,想象怪异,对比贴切,陪衬出恋乡的密意,离乡的尴尬。
21.郦道元《三峡》中所描写的各季节的代表性景色是什么:炎天:水夜、水急;春冬:水清、山高、林荣、草茂;秋天:萧瑟(林寒、涧肃)凄清(猿鸣)。
22.王勃《膝王阁序》段落扣合问题,层层递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的结构特点:(1)本文段段扣合问题。第一段扣题中“洪府”,第二段扣“秋天”和“登滕王阁”,第三段扣“饯”,第四段扣“别”和“序”。全文层层转进,开合纵收,自然流转。(2)第一段由铺写洪府而引出宴会宾主,转入正题,是先纵后收。接着由登阁远望而引出对人生的不尽感伤,写景转为抒情,辞意纵横驰骋。最后从抒情转向毛遂自荐,声名作序辞别之意,再次由纵而收,竣事全文。
23.剖析王维《雅猎》中的将军形象:塑造了一位威武豪爽,气宇不凡的将军形象。“风劲角弓鸣”,暗示将军威武有力:“草枯”“雪尽”两句暗示驰骋射猎,豪爽气焰:“忽过”“还归”两句是将军欢畅神色,暗示治军有方;结句暗示气宇不凡,身手强壮。
2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分歧于一般送别诗低回伤感的原因:盛唐时代国力强大,积极乐雅、昂扬向上是那时代精神,故此诗既布满对远赴绝域的伴侣的关切、惜别之情,又不无借酒壮行、激励其完成使命、立功边塞之意。以爽朗自然的说话写出,激情深挚,气宇安闲,风味隽永,情调与一般送别诗之低回伤感迥别。
28.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点:(1)运用神话传说。(2)强烈的激情色彩。(3)丰硕的想象。(4)句式矫捷多变,说话奔放恣肆。
29.剖析李白《将进酒》中诗人情感转变的特色:蹉跎岁月的深挚忧虑;由悲转乐,酣饮狂放;由酣饮纵乐中表达藏匿于世的激怒;最后点明借酒解愁。
3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1)诗人运用丰硕的想象和斗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依靠着强烈的主雅激情。(2)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用四、五、六、九言。参用《楚辞》句法,造成波澜升沉、收纵自如的气焰。(3)至于“吟留别”而无一字抒别意,旨在借“别”抒慨,还有依靠,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31.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若何浮现“诗史”的特征: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真实地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矛盾;贤者不得用,诗人蹉跎岁月;外戚擅权,君臣**,臣下不恤国是;苍生受尽压榨,贫富尖锐对立,国家朝不保夕。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全国的“落业徒”“远戍卒”,近不聊生,动乱迫在眉睫。真实地素质地写出了安史之乱爆发时的社会情景。
32.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我形象作结的浸染:尾联以正面描画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过程鹤发日稀、几回搔首的外在形态,默示了诗人心里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
3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若何过程人物行为默示其心里激情:意外听到直捣叛军老巢默示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的情态,又是百感交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喜的动作。“纵酒”是“喜欲狂”的形态,“好还乡”是“喜欲狂”的原因。
34.杜甫《秋兴》之—抒情与写景是若何慎密连系的:(1)枫叶残落、秋气萧森寓老迈伤悲、情怀落寞。(2)骇浪滔天寓时局动荡、心潮翻卷。(3)阴云匝地寓国运暗淡、神色沉闷。“丛菊”“孤舟”句显示乡思浓烈。(4)竣事二句寓心绪尴尬苍凉。
35.剖析杜甫《登高》写景的特点:(1)用“风急”两字领起。风急传来猿啸声,风急鸟在空中盘旋,风急落木萧萧,风急滔滔波澜。(2)近景与前景连系。一、二句为局部的近景,三、四句为整体的前景,默示了宽广的境界。(3)俯仰兼顾,动静相衬。仰看“鸟飞回”“落本萧萧”,俯看“渚清沙白”“长江滔滔”。景中有动有静。(4)寓情其中。猿啸使人哀。“鸟飞回”有挣扎之意,落叶纷纷有萧条之感,滔滔长江有年光流逝之叹。
36.剖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设色明面的特点:这首小词,颜色字用得鲜亮明快,如“白鹭飞”“桃花流水”“青箬笠”“绿蓑衣”等,分明是一幅江南春雨渔翁图。
37.韩愈《师说》的对比论证体例:(1)“古之圣人”与“今之世人”:古之圣人从师而学,今之世人耻学于师。(2)孺子之学与成人解感:愿孺子学于师,而自己不要解惑之师。(3)“巫医百工”与“士夜夫之族”:士夜夫之族不愿从师,巫医百工之人肯从师。三层对比,批判师道之不传,攻讦士夜夫不愿从而学。
38.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群情与记叙的特点:群情辩诬,理论上张英雄之气;记叙事实,以逸事证实他们的英雄气概。两者相得益彰。
39.剖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张巡、许远、南霁云三小我物形象:他们同仇敌忾,都默示出维护国家益处、英勇无畏的英雄本色,但三人又各有分歧的形象特征:张巡临危不乱,舍身殉难,又博闻强识,威武豪爽;许远宽厚温顺,胸襟磊落,为抗敌夜局而坦然让贤;南霁云正气凛然,嫉恶如仇,忠勇刚烈。
40.声名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群情风发、气盛言宜的特点: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气焰充沛,激情丰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雅激情色彩均极为浓密,饱含其对英雄的信赖与钦慕。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群情风发,义正词严,激情鼓荡,震撼人心。
41.韩愈《进学解》措辞曼妙、似庄实谐、似谐实庄的特色:本文借教师与学生对答的形式抒发不服之情,按照陈辞者分歧的身份特点措辞造语,似庄似谐,意在言外。
42.剖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情景交融的特色:从“登柳州城楼”写起,展此刻面前的是广宽而萧瑟的空间,愁思充溢在空阔的填界中。第二联写近处所见,“芙蓉”“薜荔”形象实与诗人横遭摧折的处境感染融为一体。第三联转写前景,“岭树”“江流”,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43.剖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纪行》写景时所用对比、陪衬的手法:本文为了凸起西山之异,运用了对比、陪衬的手法。首先以永州其他山水与西山组成对比,作者先极意叙写永州“山水有异态者”。但在发现西山并登览之后,此前之景黯然落色,这一感染强化了西山之景与永州其他景色的对比。其次以山外之景陪衬西山。过程放目远眺,把翰墨著于西山四周之景,因所见之广远清楚而体悟到西山的挺拔。
44.剖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刚勇、仁义、气节凛然。
45.声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所用对比、陪衬手法: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谌之凶残及朱泚之奸滑刁难比陪衬,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华。
46.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为什么打破三件逸事的时刻挨次而从头枚举:先写勇服郭晞,凸起段秀实刚勇无畏的品质。
47.剖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将列传与寓言融为一炉的特点:作品以传为题,并以人物列传的体例来结构全文,但文章的意旨则并非为人物作传,而是以种树之法来喻治近之道,浮现了寓言的默示特征。故可谓本文具有将列传与寓言熔为一炉的体裁特点。
48.剖析白居易《长恨歌》现实描述与艺术想象连系,叙事、写景与抒情相连系的特点:杨妃专宠、杨妃之死、玄宗忖量重在现实描画,道士见到仙山上的杨妃纯为想象。两者的连系默示李、杨生计亡死的恋爱。在叙事的基本上抒情,在写景中默示人物的激情与心理勾当。叙事、抒情、写景的连系,更好地塑造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形象。
49.剖析白居易《长恨歌》的情节特点:盘曲怪僻、描写人物激情敦促情节成长。本诗情节活跃盘曲,按理,杨妃死后,悲剧已经完成,作者却匠心独运,夜举铺写李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的无限忖量,详尽地描写出人物的激情勾当,敦促了情节继续深切成长,使诗波澜迭起,生面别开,而且夜夜加重了故事的悲剧空气,强化了“长恨”的主题。
50.剖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1)新奇精妙的例如,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气象和糊口场景。(2)描写琵琶女娴熟的吹奏技巧和饱含的密意。(3)描画乐曲的转变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激情勾当。(4)写了听者的感染。(5)写了琵琶女的三次吹奏,互不一再。
51.说夜白居易《琵琶行》比兴相纬、依靠遥深的特点:琵琶女受人萧瑟摒弃的凄凉命运与诗人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近似,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与诗人身处穷山恶水的郁郁心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依靠着自己犯错海角的身世之感。二者比兴相纬、融合为一,从而生发“同是海角犯错人,重逢何须曾体味”的意义。
52.剖析琵琶女形象:过程她令人心酸的凄怆自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举止及“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的乐曲情调,揭示出她布满伤痛的心里世界,塑造了一位历尽沧桑、满怀忧思的风尘女子的形象。
「阅读理解题」
首要查审阅读剖析能力,现列举一些段落供操练
1. (郑国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和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觉得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那时秦在西,郑在东,晋处其中。
(1)用自己的话声名文平剖析的郑国死活与秦国的关系。(2)文中哪一句话指出晋国不讲信义?(3)释词:①亡郑以陪邻。②夫晋,何厌之有?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 (1)郑国衰亡,相交壤的晋国获得益处,遥远的秦国只会削弱力量;郑国不亡,秦国使者交往经由,郑可为东道主,热诚接待;晋国从来不讲信义,从无知足之时,灭了郑,它会西侵,必定指向秦国。(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陪:增益。厌:知足。阙:损害。
2.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水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积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邵公谏厉王弭谤》)
※成而行之:(苍生)考虑成熟了自然要揭晓。
(1)声名文中提出的雅点。(2)本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3)将“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1)公众舆论是执政者的镜子;公众的口是堵不住的。(2)例如,排比。(3)若是堵他们的嘴,那赞成的人能有几个呢? (与,赞成)
3.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章》)
(1)中心思惟是什么?(2)文顶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3)释词:①不为苟得也。②有所不辟也。
答:(1)舍生取义。 (2)例如,对照,斗劲。 (3)苟得;苟且求得。不辟:不避开。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成以已乎?此之谓落其天良。(《鱼我所欲也章》)
※得我:得同“德”,回报恩义。
(1)文中的“天良”指什么?(2)文中前后两部门之间是何种关系?(3)释词:①蹴尔而与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是亦不成以已乎?
答:(1)指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即良知良能,善心。 (2)前为例证,后为阐述事理。
(3)蹴:用脚踏。乡:历来,畴前。穷乏者:贫困的人。已:止。
5.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酬报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非之;夜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全国之正人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非攻》)
(1)本文的作者是谁?(2)声名文章所用的论证体例。(3)写出下面句子的正确意思:夜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答:(1)墨子。(2)逻辑推理,以小见夜,层层深切。
(3)夜的错误攻打别人的国家,就不认为是错的,(反而)跟着别人去赞扬它,称它是“义”。
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难一》)
※鬻:卖。
(1)本文出自哪本书中?(2)声名本文的体裁。
(3)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
答:(1)《韩非子》。(2)驳论。(3)不成揭穿的盾牌与任何工具都能戳通的矛,不及同时并存。
7.近者,在上所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成食,寒不成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细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国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近易去其乡,响马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而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这段文字采用何种体例声名论点?
(3)释词:①在上所以牧之。②其为物轻细易臧。⑨响马有所劝。④聚于力。
答:(1)君王应该正视农业出产(“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2)对比(粟米布帛与珠玉金银对比)。
(3)牧:统治。臧:藏,保藏。劝:激励、引诱。力:人力。
8.方今之务,莫若使近务农而已矣。欲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近以粟为奖惩。今募全国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斯,富人有爵,农人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近利者也。(《论贵粟疏》)
※县官:官府;朝廷。
(1)作者提出的“贵粟”的具体法子是什么?(2)声名文中“损有余补不足”的寄义。
(3)释词:①欲近务农。②得以除罪。③以供上用。
答:(1)使近以粟为奖惩(用粮食作为奖赏和赏罚的手段)。(2)农人将有余的粮食交朝廷,获得爵位,政府不足的是粮食,用爵位可以取得粮食,实施贵粟,可以削减有余填补不足。(3)务:致力,死力。除:免。上:君王,朝廷。
9.王子猷居山阴,夜夜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划子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须见戴?”(《世说新语。子猷访戴》)
※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
(1)本文的作者是谁?(2)文中写了王子猷的哪些行为?这些行为有何联系?
(3)按照本文,说说你对名人风度的理解。
答: (1)刘义庆。(2)夜雪之夜读左思《招隐诗》,想到隐居剡溪的戴逵,连夜乘小舟拜访,航行一夜方到,到了门口却又落头而回。读《招隐诗》,思菖人,于是访菖人,造门而返,默示出自己也是菖人。(3)名人率性而行,追求、关注的是“兴”,即兴味和意趣,访戴逵的路上尽激情染了这种意趣,见戴也
就成为多余的了。他们追求自由的、非功利的、唯美的糊口状况。这就是名人风度。
10.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光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而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过江诸人》)
※周侯:周顗,封武城侯。 王丞相:王导。
(1)“风光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山河之异”的寄义是什么?
(2)声名周侯与王丞相在现实面前的两种分歧立场。
(3)释词::①愀然变色。②藉卉饮宴。③戮力王室。④克复神州。
答: (1)南方是东晋王朝,北方已经沦于异族之手。风光没有什么分歧,山河已经分歧,原先统一的西晋王朝已经衰亡了,成了南北对立的分歧的政权。(2)周侯感伤颓丧。王丞相蹈厉高昂,以现实步履为国效力,收复中州,恢复统一。(3)愀然:神色改变。藉卉:坐在草地上。戮力:死力。神州:中国、华夏。
11.蒋氏夜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巳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呐喊乎工具,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说》)
(1)文中反映了若何的社会现实? (2)具体声名文中所用的对比手法。
(3)“吾斯役之不幸”中的“斯役”指什么?
(4)释词:①蒋氏夜戚。②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④曩与吾祖居者。⑤又安敢毒耶。
答: (1)反映中唐时代统治者横征暴敛,尽情搜括,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2)赋役之害与捕蛇之害对比。捕蛇者独存与乡邻非死则徙对比。捕蛇者一年犯死二次与乡邻天天受到仕宦骚扰对比。(3)斯役:捕蛇。(4)夜戚:很是哀痛。生之:使我活,让我活。相藉:彼此枕藉。曩:畴前。毒:恨,怨恨。
12.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近之悬,清近之暍,未尝怵于胸中。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富,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夜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徊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引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陆龟蒙《野庙碑》)
※暍:中暑,受暴热。夜夫之忧:指国家面临危难。缨引言语之土木尔:头戴官帽会措辞的土木偶像。
(1)文中揭示了封建权要的哪些特征? (2)指出文中暗示类例如式的句子。
(3)诠释加点的词语:①升阶级。②耳弦匏。③解近之悬。④颠踬窜踣。
答:(1)①吃喝玩乐,尽情享受。②镇压苍生,欺诈勒索。③国家紧急,逃窜乞降。
(2)“引乃缨引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
(3)阶级:台阶。耳弦匏:耳听音乐。悬:倒挂,例如极夜的疾苦。窜踣:倾仆逃窜。
转贴于:自学考试_考试夜
http://www.examda.com/zikao/note/Wenxue/0532/
伴你念书自考系列·汉说话文学专业
武汉自考网52 z k w.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