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样本
调查时间:
2010年11月
调查对象:
大连市5所高校在校本科生
样本量:
选取200人作为样本,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
近四成在连高校大学生对月薪“无特殊要求”,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大连大学的参赛作品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由邬将等5名学生对大连市五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由此出炉。
薪水 要求5000元以上的占
6.5%
调查时间为2010年11月,调查对象为大连市5所高校在校本科生。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0人作为样本,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
对未来月薪的要求,6.5%的学生期望5000元以上,24.9%的学生2000-3000元,无特殊要求的,占36.7%。
值得注意的是,月薪2000元是个槛,选择低于2000元的学生很少,只占5.2%,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月薪的要求也保持在一定水平。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选择“无特殊要求”的占到了总数的36.7%。这说明:第一,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预先设定的期望值容易与现实脱节,应当保留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务实的态度;第二,除了收入外,大学生在所选工作岗位的发展潜力也是选择工作单位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去向 选择直接就业的占
46.8%
湖北快学网 (www.hbkxw.com)特别推荐自考方面新闻,希望和更多自考生一起分享和学习。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直接工作是大连市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毕业去向,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6.8%。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低年级学生表示考研,毕业时因为未考上研究生或其他原因最终选择了直接工作,所以大学生直接工作的比例还要再高一些。
在被问及直接工作的原因时,选择“家庭经济压力”的占到32.5%,可见选择直接工作的人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所致,他们迫切需要减轻家庭负担,改善自身经济状况。从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家庭“比较富裕”或“还可以”的同学中,选择直接工作的分别占13.2%和23.1%,而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同学中,选择直接工作的占到56.5%和73.7%。
调查发现,个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评价与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之间有较强的关联,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评价越高,越趋向于“出国”或“考研”;对自己专业评价越低,越趋向于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
单位 期望到外企者占
33.4%
就所期望的单位类型而言,外企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33.4%),这是因为大连市是外企相对集中的城市,而且外企对毕业生的待遇相对较好,选择其他类型的单位则相对较少。在城市的选择上,很多人希望在沿海、省会或者大都市等发达的地方工作,这些地方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好。且选择大都市的同学较往年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大都市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随着房价和物价的上涨,大学毕业生开始选择在二线城市工作,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城市的选择上逐渐趋于理性和冷静。不过,在大的区域选择上仍然存在悬殊,选择小城镇和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仍旧很少。
考研 为提高竞争力考研的占
63.8%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选择考研的人仅次于直接工作的人数,而且随着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和大学生自身的要求,考研的人数仍会继续上升,这也印证了当前考研热的现象。
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害怕进入社会的占2.4%,因专业兴趣而希望继续深造占23.7%,希望能够换专业占6.8%,提高日后就业竞争力63.8%。
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大部分同学考研的原因是为日后工作着想,并非是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换言之,如果就业的压力不是那么大,或是大学期间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那么一些同学就不会选择在大学毕业之后又迈进大学的校门。
调查认为,考研热的出现和持续升温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很多大学生选择读研并不是为了学业上的探索,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读研为大学生走上社会提供了一个适应期和缓冲期。研究生的学生生活和本科生有很大的差别,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不少研究生的生活是介于社会和学校的中间状态,既在学校完成学业和研究生计划,又通过各种形式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准备 对就业没准备的占
75.5%
打算直接工作的同学大多数欠缺对就业的准备,特别是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只有24.5%的同学选择对就业已有所准备,75.5%的同学选择无;当问及是否有与就业有关的工作经历,作出肯定回答的人就更少了,仅有9.1%;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尽管毕业后有直接工作的打算,但却没有任何与将来就业相当的就业经历,这与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很多大学生在择业竞争中的最大劣势就是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尽管在单位类型的选择上趋于理性和均衡,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青睐有加,特别是在地域选择上更是表现出东西部的悬殊差异。
建议
高校应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调查除了建议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外,还对高校提出建议。传统上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课堂教学和科学实验。学习对学生的第二课堂、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重视不够,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发现自己的各种证书、奖状一堆,但却又十分缺乏相应的工作经历和实际能力,甚至有不少同学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欠缺,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而被用人单位放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和社团交往,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那些注重工作经历的同学再择业时总体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学校方面应该时常举办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多开展一些对大学生课外有益的社团和学术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及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可行的建议,使大学生在设计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既不能盲目的把目标定的太大,也不能没有目标,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自身的发展。 首席记者辛敏娟
对未来月薪的要求
6.5%期望5000元以上
打算就业的同学,对就业是否有准备
75.5%选择无
|